2025年5月7日上午9点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会现场座无虚席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、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同台亮相,共同解读“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”的框架。这场高规格的联合发声,不仅释放了政策全面发力的强烈信号,更通过三大核心方向的重磅举措,为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
1. 央行的“三箭齐发”:降准降息与结构性工具创新
潘功胜的开场发言直击市场最关注的货币政策动向。他宣布,央行将通过“数量型、价格型、结构型”三大类共十项措施,为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并降低融资成本。
首先,全面降准0.5个百分点,预计释放约1万亿元长期资金。这是自2024年以来的第三次降准,叠加此前政治局会议“适时降准降息”的定调,这一动作被视作缓解银行负债压力、推动贷款利率下行的关键举措。紧接着,政策利率下调0.1个百分点,7天逆回购利率从1.5%降至1.4%,房贷利率同步下行至3.4%左右,首套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更是从2.85%降至2.6%,预计每年为居民节省利息超200亿元。此外,针对汽车金融公司、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被阶段性调降为0%,直接减轻了这些机构的资金压力。
结构性工具的创新同样引人注目。央行将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,并首次设立5000亿元“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”,定向支持养老服务、文旅消费等民生领域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科创债券风险分担工具的推出,通过央行与地方政府、市场化机构的合作,为科技企业发行债券提供增信支持,这一设计被业内称为“用金融杠杆撬动创新链”的突破性尝试。
2. 金融监管总局的“八大增量”:从房地产到保险资金的破局
李云泽的发言聚焦于风险化解与增量政策的协同推进。他透露,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八项增量政策,覆盖房地产、资本市场、外贸企业等多个关键领域。
在房地产市场,融资“白名单”机制扩围成为核心抓手。截至一季度末,商业银行已审批通过6.7万亿元贷款,支持1600万套住宅建设交付,推动个人住房贷款创下2022年以来单季最大增幅。下一步,将加快制定与“房地产发展新模式”适配的融资制度,包括优化开发贷、住房租赁贷款等管理办法,强化对高品质住房的金融支持。
资本市场的稳定则倚重于保险资金的深度参与。4月,金融监管总局已上调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,此次进一步扩大长期投资试点范围600亿元,并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%,预计为股市引入更多“耐心资本”。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险资新增保费中30%将投向A股,社保基金、央企投资平台也在同步加仓科技股,形成“国家队”托底效应。
针对外贸企业,监管总局将建立“一企一策”纾困机制,扩大出口信用险承保规模,并推动银行推出跨境电商专属金融服务。这一政策直指美国加征关税的冲击,通过快赔预赔、内销融资保障等措施,帮助外贸企业稳住订单、拓展内需市场。
3. 证监会的“稳市组合拳”:从平准基金到并购重组改革
吴清的表态则勾勒出资本市场改革的清晰路径。他提出,证监会将围绕“稳市场、活市场”双目标,从三方面发力:
其一,强化平准基金功能。中央汇金公司在前4个月已增持ETF超1000亿元,央行更提供再贷款支持其“类平准基金”操作,形成“汇金在前操作、央行在后托底”的全球独有模式。这一机制在应对近期外部冲击中成效显著,4月A股回购金额同比降幅收窄至8%,上市公司信心明显回升。
其二,深化科创板与创业板改革。新修订的《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》即将发布,简化科创企业并购流程,允许“同行业、上下游”整合享受快速通道。同时,推动公募基金考核从短期业绩转向长期回报,要求管理人与投资者“风险共担、收益共享”。
其三,科技与资本的深度融合。证监会将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,优化注册流程,并联合央行提供低成本再贷款。以半导体、AI、新能源为代表的科技板块,有望获得专项贷款和政策倾斜,估值逻辑正从“盈利驱动”转向“战略稀缺性”。
政策协同下的市场新局
这场发布会的背后,是三大部门的精密协作。央行的流动性投放为市场筑基,金融监管总局的风险化解打通梗阻,证监会的制度创新激活长期动能。例如,险资入市既需央行提供低成本资金(如8000亿元合并额度工具),也依赖监管总局调整风险因子,更离不开证监会优化投资环境,这种“政策齿轮”的咬合,彰显了顶层设计的系统性。
市场对此反应积极。发布会后,港股中资券商股集体拉升,A股科技板块涨幅居前。但政策效果能否持续,仍需观察外部变量——美联储利率决策、中美关税博弈等不确定性仍在,内部则需警惕资金空转、政策执行分化等风险。
无论如何,这场“三部门同台”的发布会已清晰传递信号:中国金融政策的工具箱正从“应急维稳”转向“结构性改革”,而普通投资者亦需跳出短期博弈,在科技、消费、高股息等政策红利中,寻找穿越周期的锚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