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善弘德 · 解惑明理 · 传播正能量
当前位置:
“惊蛰在头,热死老牛;惊蛰在尾,六月穿袄”,今年夏天会很冷?
来源:网络平台 | 作者:一切随缘 | 发布时间: 2024-03-05 | 87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民间有句俗语:“惊蛰在头,热死老牛;惊蛰在尾,六月穿袄。”

眼看马上就要到惊蛰了,今年的惊蛰确实有点儿特别,比往年都来得早了些,正月里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。

“惊蛰在头,热死老牛;惊蛰在尾,六月穿袄”,今年夏天会很冷?

民间有句俗语:“惊蛰在头,热死老牛;惊蛰在尾,六月穿袄。”

眼看马上就要到惊蛰了,今年的惊蛰确实有点儿特别,比往年都来得早了些,正月里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。


“惊蛰在头,热死老牛;惊蛰在尾,六月穿袄。”这句谚语肯定不少人都听说过。


难道今年的夏天真的会变冷吗?

惊蛰

惊蛰,古时人们称为“启蛰”,在农历的二十四节气里排行老三。

这个节气一来,大家就知道,冬天那个老家伙开始收拾行李离开了,春天这个小鲜肉则要粉墨登场了。


惊蛰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有说法的,这个“蛰”其实就是那些一整个冬天都窝在地底下冬眠的小动物们。

而惊蛰代表的就是春雷把那些在地下冬眠的小动物们叫醒。

但事实上,它们并不是被雷声吵醒的,而是被渐渐回暖的气温给叫起来的。


地气一暖,它们就感觉像躺在电热毯上一样舒服,自然就伸伸懒腰,准备出来透透气,找找吃的了。

所以啊,惊蛰不仅仅是个节气,它更像是个大自然的闹钟,提醒那些冬眠的小家伙们,春天来了,快起来干活儿啦!

惊蛰这个时候大地就跟刚睡醒似的,绿意浓浓,风也开始变得和煦起来。


桃花刚开,那香味儿淡淡的,风一吹过来,脸上都是那舒服的感觉,空气里仿佛都弥漫着一种让人微醺的味道。

阳春三月嘛,就是这么个感觉,万物都跟着时节的脚步走,咱们人也一样,尽情地享受这一切。

说到惊蛰,这可是咱们中国二十四节气里的一个大节气。


老百姓对这个节气可重视了,各种风俗习惯都有。就说吃梨这事儿吧,惊蛰一到,大家都喜欢吃个香梨。

这吃梨的习惯是咋来的,咱们也说不清楚,反正就这么一代一代传下来了。

为啥要吃梨呢?因为“梨”和“离”同音嘛,寓意着远离灾厄,图个吉利。


再说这天气,虽然开始暖和了,但时不时还是有点儿冷,吃个梨也算是提醒自己要注意身体健康。

那么今年的夏天会很冷吗?

惊蛰在头,热死老牛;惊蛰在尾,六月穿袄

其实这两句话很好理解,也就是如果惊蛰在头,那么天气会热得让人受不了,特别是到了三伏天,那热浪一波接一波,就连田里耕地的老黄牛都可能受不了这份罪。


而惊蛰在后,夏天就会迎来十分凉爽的天气。

那么这头和尾又代表什么时间呢?

其实这头就是农历的二月初,那么尾就代表正月末尾。


据日历所显示,我们今年的惊蛰正好就在正月二十五,也就是“尾”了,那么也就意味着今年的夏天会“凉飕飕”的。

虽说谚语这么说,难道今年夏天真的会凉快?


俗语真的能准确预测天气吗?

这些老话儿听起来挺有道理,好像咱们的老祖宗早就把天气的秘密给参透了,但实际上呢?这些俗语真的能准确预测天气吗?其实不然。

天气是个特别复杂的系统,受好多因素影响,比如大气压力、温度、湿度、风向风速等等,


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,像一团乱麻似的,哪那么容易就被一两句俗语给说清楚呢?

咱们现在的气候跟古代也不一样了。由于环境污染、全球变暖等原因,天气的规律也在悄悄发生变化。

那些古老的俗语,或许在过去某个时期、某个地方确实挺准的,但放在现在,可能就不太适用了。


所以想要准确掌握天气情况,还得靠科学的气象预报。

现在的气象预报,都是基于大量的气象观测数据,用先进的计算机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,准确率可比俗语高多了。

当然了,俗语也不是一无是处。它们毕竟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,有时候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。


但咱们得明白,俗语预测天气,就像算命先生算命一样,信则有,不信则无,不能全信,也不能全不信。

最靠谱的,还是多关注气象预报,做好防范措施,这样才能真正做到“未雨绸缪”嘛!

关于惊蛰的习俗

惊蛰,这个名字也被许多人亲切地唤作“二月节”,既然有“节”之称,那必然就有一些特定的习俗,各地的人们在这一天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。


在山东的某些乡村,惊蛰这天,大家就会在自己的院子里生火、烙饼。

这可不是单单为了吃,更多的是一种象征——那烟熏火燎的样儿,寓意着新的一年里害虫们都别想来捣蛋。

而在陕西,惊蛰吃炒豆则成了一种传统,一把豆子在锅里翻炒,噼里啪啦的声音,就像是害虫们在“跳脚”似的,特别有趣。


说到有趣,还有一个习俗让人忍俊不禁——抖虱子。

在一些地方,人们一听到惊蛰的第一声春雷,就会立刻抖抖自己的衣服,在他们的心里,这样抖一抖就会抖掉虱子。

晚明的刘侗在《帝京景物略》里也提到了这个习俗,说“初闻雷则抖衣,日蚤虱不生。”可见这个习俗在古代就已经很流行了。


惊蛰的这些民俗活动,虽然看起来有点“土”,但却充满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。它们让这个节气变得更加生动有趣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民间风情。


善缘影像